product-banner

安徽庐江:“微工厂”办在家门口村民挣钱不出村

时间: 2024-02-29 13:08:02 |   作者: 五星体育直播海外版

性能特点


  庐江县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下乡,把工厂办到村头,并鼓励经济能人返乡自主创业,让村民足不出村,在家门口打工挣钱。此举,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闯出了一条新路。如今,庐江县建成了200多个“微工厂”,涵盖电子、纺织、五金制造、渔网和食品加工等多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带动4万多村民就地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

  一片片花瓣依次在花蕊四周聚拢,再添上几片叶子,一束奶白色郁金香绢花便在小伙子郑彦楷手中绽开,然后由同事一朵一朵地装到钢丝网护栏上,不一会,一块长5米、宽2米的建筑工艺品护栏就做好了。

  每天早上8点,家住庐江县台创园常丰村村民郑彦楷就准时来到村里的建筑工艺品“微工厂”上班,他的工作主要负责做绢花。

  今年26岁的郑彦楷,因在上中专学校时打球受伤,做了脑颅手术,导致左手左腿行动不便,以前望着天天上班的同龄人心生羡慕,现在自己终于如愿以偿。

  “我不能光靠政府补贴过日子,现在村里有这样一个工厂,我不用出村也能上班了,每个月还有固定的工资拿,我觉得挺好的。”

  管建是这个“微工厂”的总经理,他原来是在外地做建筑工程的,看到建筑工艺品是个新兴起的产业,市场需求量大,而且技术上的含金量不高、简单易操作,适合在农村办厂生产。他看中了村口的闲置小学校园,这是由村民集资建成的,产权属于村集体,现在租赁办厂,既能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又能为村集体带来一定的收入。

  “我原来在外创业多年,2020年,回乡创办了这个工厂,主要是为了30多名残疾人和脱贫户就业提供方便,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每个月还按时发放工资、交五险,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微工厂”让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群众增收、村集体增益、企业增效一举三得,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初夏的天,天亮得早。早上5点多,石头镇三拐村渔网加工厂就开始热闹起来了,织女们伸网框、织网口、挂网角,一张张渔网渐成雏形。

  “在这里织网,既不耽误种地又能带孩子,一天最少能挣60元。”村民钱良英手拿渔网针,熟练地“穿针引线”,有序地加工渔网网箱。晨光打在她的脸上,笑容显得愈发灿烂。

  “手工渔网编织技术上的含金量低,一学就懂,随时随地能干活儿。”钱良英说,“受疫情影响,出门打工也不方便,能有份稳定的工作心里定多了,我们现在比着看谁织渔网织得多、织得好,挣得多。”

  “我们村编织的渔网销往远销国外,一批订单还没加工出来,新的订单就来了。”石头镇三拐村党委书记徐超自豪地说,厂房里的成品渔网大多数是妇女在家中加工完成的,镇上的渔网企业经常免费为这些“巧媳妇”进行培训,提高织网技术。

  “村民现在抢抓时间编织渔网,干劲越来越足。”徐超说,渔网编织简单易操作,活儿不但轻松,而且容易上手。因为工作对时间、场地没有限制,加上每月能及时发工资,所以厂里的人员相对来说比较稳定,除去在工厂加工外,部分小配件可以带回家加工。

  石头镇充分的发挥渔网专业镇产业的“雁群效应”,不断激活民间投资,通过培训和典型带动,引导全民创业,把群众的注意力和创造力集中到创业致富上来。

  “这2万把雨伞即将发往河南,价值10多万元。”近日,正在往集装箱里上货的庐江县冶父山镇幸福村雨斯伞厂负责人张春柳高兴地说,“咱们村的雨伞现在有100多个品种,每天有3000把雨伞从这里走向市场。”

  幸福村山多地少,村民居住分散,除青壮年外出务工外,大多数农民特别是妇女都赋闲家中,增收无门。2005年,张春柳与亲友商量,共同投资1000万元,在家乡办起了雨伞来料加工厂。她说:“雨伞来料加工成本低、技术方面的要求不高,且见效快,是农村致富的好路子,现在已经吸纳260名当地村民就业,最多的一年可拿到4万多元工资。

  为了让更多农民富裕起来,幸福村还依托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交通便利优势,积极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把以雨伞加工为主的来料加工业作为兴乡富民的新产业来抓,使该村成为伞业品牌的装配基地。现在,该村慢慢的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雨伞加工装配专业村,各个村民组都设有装配点的“微工厂”,多的三五十人,少的也有十多个人,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就把活干了,钱挣了。

  幸福村党总支书记杨玉介绍,目前,许多在外地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为满足他们扩大规模的需求,村里的雨伞生产功能区正在加紧建设,并制定具体措施,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展个体经济、能人经济,投身全民创业,全力发展民营经济,让小雨伞撑开百姓的致富门。(孙海涛 钱良好)

上一篇:工厂半年度工作总结

下一篇:家庭办厂3一8万项目小成本大收成